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雄安时序 气象抒怀——写在雄安新区设立三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0-04-01来源:中国气象报
字号:【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毛翠辉 王雷 马洵


三年,一个重要的时间刻度。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战略性谋划、历史性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历经三载,由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擘画的宏伟蓝图正在京畿大地徐徐铺展。放眼而望,恢弘画卷上律动的气象色彩浓重而缤纷,渲染成厚实的雄安底色。


未来之城的气象邀约

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2019年1月,《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对外公布。不久的将来,京畿大地那一抹未来之蓝,将惊艳世界。

春回大地,暖风吹拂。在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雄安新区建设的当下,从地下到地上,从植绿到治污,开工建设的脉动有力有序,气象保障的诗行也不断谱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先植绿、后建城。正在建设的雄安新区将是一座绿色生态之城。根据规划,未来雄安新区需要承载200万至250万人口。实现生态宜居,保障高质量生产生活,打造蓝绿交织“底色”,成为新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区建设规划推出伊始,气象部门就提出一系列科学建议。将新区和白洋淀流域气象综合观测、人工影响天气等系统纳入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气象监测及数据支撑工作等写入《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而运用风云气象卫星及高分一号、二号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对白洋淀水体及淀区生态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成了白洋淀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一批生态观测站相继在“千年秀林”驿站等地布设,有如生态卫士一般,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田一水。截至2019年底,雄安新区总造林面积扩展至31万亩,树种达200种,植树1400万棵。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2020年,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计划植树造林10万亩,主要包括环淀林带、河流生态廊道、道路生态廊道和部分林地斑块及生态湿地游憩林等规划林地。


千秋之城的气象守护

蓝天、碧水交织下的雄安新区,将是一座绿色智慧新城,与之相匹配的是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根据规划,雄安新区将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2019年,随着雄安新区“1+4+26”规划体系的编制完成,新区建设由规划阶段转入建设实施阶段,各项建设按下“快进键”,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在京雄高铁雄安站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项目工地的出入口旁,悄然竖立起一个小型气象观测站,彩色LED大屏实时显示施工现场的气温、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以及未来3至7天的最新天气预报。当预报有6级以上大风或35℃以上高温等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大屏还会以闪烁的方式进行预警,提示采取避险防灾措施。这是雄安新区气象局布设的工地气象服务系统监测终端。

气象部门还联合相关单位研发雄安工地气象服务系统,将这些小型监测终端布设在容西“一号”混凝土搅拌站、南拒马河防洪治理工程大堤、雄安智慧电力指挥中心等7个重点施工单位,它们就像一个个不知疲倦的哨兵,昼夜监测各工地局部天气变化,为工地施工提供实时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

此外,全要素辐射站、毫米波测云雷达等仪器正在加紧布设中。预计到2022年,雄安新区将基本建成以气象观测基准网和气象感知泛在网为基础,以气象物联网为纽带的智能气象观测大数据系统,形成以地基遥感为主、星地结合的三维气象要素实况分析场,提供分钟级、百米级快速更新的精细化气象服务。


数字之城的气象智慧

共同推进气象数据与雄安新区城市大数据融合,实现气象数据与雄安大数据互联互通——2019年6月28日,河北省气象信息中心与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数据共享框架合作协议。在雄安这座“实体城市”与“数字城市”共同发展的创新之城,海量气象数据信息将带来别样智慧。

科学规划作为新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第一步,从2017年雄安新区成立起,气象部门就深度参与雄安新区的各类规划。如“城市通风廊道”设计,通过对新区城市设计方案进行敏感性试验,提出全区域通风廊道和核心起步区城市通风廊道两级系统构建方案,深度参与雄安新区通风廊道建设方案设计和廊道周边管控指标制定。通过参与雄安新区“城市家具导则”和智能感知设备标准体系制定,实现了气象感知设备融入智能城市标准建设。而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运用,智慧气象将为这座智慧城市带来更多福祉。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定位,中国气象局党组提出将雄安新区打造成全国智慧气象示范区、气象科技创新引领区、绿色生态气象保障先行区。目前,在这一构想之下,雄安新区建设“一网一脑一平台一院”业务架构和构建“一脑三网”观测体系、建设“一主八辅”国家气候观象台的谋篇布局,正在加紧推动并逐步落地。气象将在生态保护、城市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等众多领域书写更加精美华章。(来源:《中国气象报》2020年4月1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