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护清流 润民生——沿着南水北调工程看气象

发布时间:2021-05-29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自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1.2亿。

一截截垒砌,一寸寸夯实,一汩汩流淌,一方方润泽。这其中,有一股涓涓细流,来自气象保障服务。本期策划,聚焦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部分城市的积极作为,展示其在做好治水、护水、调水、蓄水、用水气象服务上的亮眼举措。


治水

湖北十堰 | 每滴水都是Ⅱ类以上

“要扛起南水北调工程使命责任,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5月20日,湖北省十堰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再次强调十堰全力保障一库清水的使命责任。    

在十堰,人们的治水行动,从守好每一条河、每一个湖做起。十堰气象部门更是自觉融入这一治水行动中来。

多年如一日,在“十堰市神定河治理”工作群里,每天的第一条信息总是来自市气象台。5月13日6时,市气象台值班预报员梁辰通过十堰市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制作并发布了最新一期《神定河治理调度气象专报》。

作为河流治理调度的重要依据,该专报长期被十堰市河湖长制办公室、各污水处理厂等有关单位所关注。当一天的工作结束,十堰市神定河河长办公室工作人员侯玉婷在群里通报了神定河水质情况——由于调度处理有效,这一天,神定河没有出现溢流,河口水质为Ⅲ类,氨氮、总磷、COD等指标均符合标准。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纯调水区。然而十多年前,在12条入库河流中,流经十堰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简称“五河”)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

为保障入库河流水质,2012年以来,十堰累计投入数十亿元,编制“五河”治理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实施了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管污等工程。气象部门加强相关流域面雨量预报、雨洪关系等研究和服务,累计收集分析气象数据39.6万个,制作气象服务信息3000余期。

经过持续深入治理,十堰“五河”水质明显改善,官山河、犟河、剑河持续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至Ⅲ类,神定河、泗河也相继达标。如今,十堰区域内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以上。

“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对污水处理大有助益!”十堰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畅军庆对气象部门参与流域污染治理、保障流域水质达标等发挥的关键作用表示充分认可。

当前,十堰67%的区域被划入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

2020年,湖北省气象局还与十堰市政府签订战略协议,明确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助力十堰市“两山”实践创新工程建设,聚焦南水北调工程,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者:余佩瑶)


调水  

河南安阳 | 防雷安全落在每条水渠

一渠“南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北上,历经10天的旅程,抵达河南安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安阳段于2006年9月在河南率先开工,历时8年建设,于2014年12月正式通水。如果把丹江口水库比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水池”,那安阳段的66公里则是这条输水管线上重要的转接“阀门”。

然而,雷电灾害则是沿线工程的一大威胁。如何确保“阀门”通畅,并将“南水”直通京津冀?

去年,安阳市气象局接到南水北调中线从穿黄到穿漳工程沿岸建筑物的防雷设施检测任务,涉及8个管理处,全长259公里。工程沿线主要有分水口闸室、倒虹吸进出口闸室、暗渠进出口闸室、渡槽进出口闸室等29座建筑设施。

“位于安阳市内的羑河北岸至漳河南岸段,是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率先开工的渠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安阳管理处(穿漳管理处)处长吴国权介绍,从这里开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漳河进入河北。

这一工程也是防雷保障的重中之重。面对即将到来的汛期,安阳管理处提前部署,再次重申充分认识加强防雷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确保优质供水供电服务,杜绝雷电事故灾害的发生。

今年4月下旬,安阳市气象局对穿黄到穿漳工程沿线建筑物的防雷设施进行检查。安阳市防雷中心主任陈翔说,这已是第二次复查,和去年的初检相比,要求更严更细。

不仅如此,安阳气象部门今年持续选拔经验丰富、专业过硬、责任心强的技术骨干,经过技术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在防雷检测过程中,安阳气象部门进一步明确人员分工及职责,做到工程施工程序化、文明施工责任化、设备材料定置化、现场设施标准化和作业行为规范化。从去年20多天奋战到今年不到一周时间的顺利“摸排”,围绕温博、卫辉、穿黄等347座建筑设施,该团队高标准完成检测任务,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各类雷电安全事故隐患。

4月30日,复查工作结束,陈翔和队友在渠畔合影留念。望着面前清澈流淌的“南水”,陈翔在朋友圈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防雷保障来。”(作者:马超 郭筱环 艾瑞瑞)


用水

河北保定 | 守护330万人喝上安全水

碧水北送,扬波千里;长河泱泱,利泽四方。

5月20日,设备间工作人员魏达、王刚和往常一样,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蒲阳河倒虹吸闸站内,例行开展闸门冲洗、液压启闭机检查等工作,并通过气象服务终端查看气象信息,科学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平稳运行。

曾经,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均值的七分之一,冀中南地区甚至出现吃水难、用水难等困境。而在顺平县燕子水村,村民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当地因为水源极度匮乏,只够燕子衔水而得村名。

南水北调工程改变了这一境况。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河北引用江水的年利用量从2015年的0.8亿立方米提升至2020年的37亿立方米,实现了本地水库水向农业和生态供水的调增,同时缓解地下水过度开采。

吃水不忘挖井人,守好一渠碧水,保定气象部门使命在肩。

“用水枢纽离不开气象支撑。”南水北调顺平管理处工作人员胡志成表示,蒲阳河倒虹吸闸站沿线配备了智能监控探头,气象部门在干渠沿岸布设了3个自动气象站,可有效防范汛期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干渠设施的损坏和对水质的不良影响。顺平县气象局局长崔婷茹介绍,除了加强气象站网建设以外,气象部门还将南水北调工程沿线部分工作人员吸纳为气象信息员,使他们能够及时获取气象服务信息。

从2018年4月开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开始经保定市徐水区瀑河水库向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干枯了多年的瀑河水库,重现碧波荡漾。如今的瀑河水库水质达标,每天向下游放水70万立方米。当地农民以前抽地下水浇地,要1个多小时才能灌溉一亩,现在只用40分钟,水层变浅,浇地既省时又省电。

“水碱少了,茶香了!”保定很多人都这么说。顺平县受水区水质改善的同时,居民饮水品质也得到较大提升。

当前,保定全市南水北调年均分配水量为5.0015亿立方米,供水范围除涞源和阜平外,保定主城区和各区县以及雄安新区均已实现供水,直接受益人口约330万。以站点监测数据为基础,保定气象部门将继续结合各部门的调水、用水等数据,与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完善水资源规划协调机制,实现水库精准调控、科学供水、节约用水。(作者:马洵 安海涛)


护水

江苏扬州 | 融入输水廊道生态保护

江苏扬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这里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

2013年11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江都水利枢纽作为源头,发挥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龙头”的战略性作用。如何保证一江清水向北送,成为扬州最重要的使命。为此,扬州加强输水廊道生态保护涵养工作,气象部门更是责无旁贷。

十余年来,扬州气象部门积极主动融入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建设,把水源地及沿线的气象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夹江、芒稻河、新扬运河、三阳河、京杭大运河……如今,在扬州每一条南水北调的通道线路附近,布设了自动气象站、酸雨监测站、C波段试验雷达等探测设备,构筑起一道工程沿线气象防线。同时,扬州市气象局打造了一支生态气象创新团队,综合开展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及干渠沿线生态资源分布和评估工作。

“古有都江堰,今有江都水利枢纽。”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周灿华介绍,该枢纽以4座抽水站为主体,当北方缺水时,4座抽水站把长江水抽进高水河地区,沿着大运河送往北方;当东部沿海地区缺水时,打开江都东闸和西闸,就可沿着新通扬运河,把水送往里下河地区;当苏北地区或淮河上游降水过多时,江都水利枢纽还可把涝水排进长江,在降低涝水造成损失的同时,还能利用洪水发电。

今年5月以来,苏北地区面临降雨明显偏少、淮河来水偏枯、湖库蓄水不足的问题,洪泽湖地区遭遇罕见旱情,大片湖滩显露。关键时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江都站、宝应站、金湖站、洪泽站成为应急补水丰湖的重要支撑。

清泉奔流、南北情长。当前,扬州市气象局正按照《江苏省“十四五”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置方案》要求,提供逐日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用于沿线河道站点退水期的水质监测。放眼长远,市气象局还将以输水廊道生态保护涵养为重点,主动对接长江大保护、江淮生态大走廊等战略规划,护航岸线生态环境修复。(作者:徐莎莎)


蓄水

山东济宁 | 涵养东线最大汇水区

5月10日至31日,位于山东省武城县的六五河节制闸开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向河北、天津供水,计划调水4000余万立方米。

调水的前提是有水可“调”。要实现这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的可喜进展,离不开作为东线工程最大汇水区的济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其中,京杭大运河贯穿济宁南北,南四湖全部位于济宁。

初夏时节,行走在形似“如意”的南四湖水库岸边,眼前是一派闲适悠然的湖区渔家风光。自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3年11月通水以来,济宁市气象局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充分应用气象科技成果,为蓄水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详细掌握南四湖及五座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供水量,了解库区周边生态环境,紧盯灾害性天气对库区工程和移民搬迁的影响……为保障蓄水增加,济宁市气象局组建气象服务专队,在每年入汛前,赴济宁市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防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调研,对全年蓄水工作进行科学研判。

这样的精细服务,最初是以贺庄水库气象保障服务为试点,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余水库。在这一过程中,济宁气象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如今已实现全市水库气象保障服务全覆盖和蓄水保障全参与。

南四湖地处鲁苏豫皖四省接壤之处,入湖的河流多达53条。水少了,湖内生态环境或遭毁灭性破坏,影响农渔生产和城乡居民用水;水多了,极易引发农田淹没、山体垮塌等险情,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济宁市气象局“察天观色”,在蓄水不足时静待时机,果断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有效缓解旱情、增加蓄水;在进入雨水集中期后,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精准预报预测南四湖流域降水时间、区域及量级,为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预腾库容、降低水位、拦截洪水、安置移民打出提前量。

今年4月下旬,济宁市政府正式批复《2021年度济宁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围绕汇水区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与涵养,济宁市气象局将建成10个地面作业点、14套移动作业火箭,计划年均开展超50次人工增雨(雪)作业,进一步达到有效增加水库蓄水、涵养植被的目标。(作者:刘正阳 记者 王亮)


链接>>

保障水库源头水清岸绿

位于长江汉江和嘉陵江上游地区的陕西汉中,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源头。近年来,汉中气象部门主动融入水源地涵养区生态建设,依托卫星和地面气象监测数据集,建立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评估模型,为科学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围绕水源地涵养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需求,汉中气象部门抢抓有利天气时机,每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60余次,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水源涵养、植被恢复、水库蓄水、空气质量改善等方面的作用。(作者:孟茹 马艳)

服务大坝“穿衣戴帽”

从162米升至176.6米——历时8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顺利通过蓄水验收,进一步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方供水的需要。其正常蓄水位库容相应由156.65亿立方米增至272.05亿立方米。在竣工的大坝初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培厚、加高和改造,业内将其比喻为“穿衣戴帽”,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不亚于新建一座大坝。

施工现场位于汉江河道之上,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湖北省丹江口市气象局成立气象保障专班,每日向施工方发布天气预报,并提供大坝浇筑等临时专题服务和相关统计资料。8年时间,气象部门累计发送服务短信20余万条,接受电话咨询1000余次。(作者:刘志勇)

移民搬迁路上风和日丽

南水北调,造福人民也依靠人民,库区移民共涉及8省份150多个县市的40余万人。

河南南阳是南水北调移民重点地区。搬迁期间,南阳市气象局积极与移民搬迁指挥部沟通联系,实时掌握移民搬迁的动态和服务需求,每日制作《移民搬迁专题天气预报》,在短信气象服务平台上专门建立移民搬迁用户群,逐日滚动提供未来三天天气预报,并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加短时临近预报。南阳市气象局还多次到对口帮扶村进行慰问,并在搬迁期间派人赴所包村协助移民搬迁。(作者:谷玲果)

(来源:《中国气象报》2021年5月27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