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因它结缘 为它逐梦——探访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气象服务一线

发布时间:2021-02-18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字号:【

深冬,破晓前的河北张家口崇礼,冷风呼啸,寒星满天。

凌晨5时15分,刘昊野按停了闹钟。此刻,崇礼户外温度-13℃。身旁,妻子李彤彤还在熟睡。刘昊野紧了紧衣领,推门,一头扎进寒风中。

刘昊野和李彤彤都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简称“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团队的成员。四年前,两人因承担冬奥气象服务任务相识相知。2020年5月,他俩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1月31日这天,他们都肩负重任;其中一位,心里还藏着个“秘密任务”。


交班

1月31日,作为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测试活动—— “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将举行张家口赛区第二次实战演练。这天恰好也是刘昊野的生日。对于婚后丈夫第一个生日,李彤彤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

另一边,毫不知情的刘昊野正值着夜班,从参与预报讨论,到编译预报内容,再到制作预报产品,他一刻不得歇。

7时,晨曦微露。经过气象预报员、气象服务人员制作,首席、总首席研判分析,当天第一份中英双语的冬奥气象服务专报顺利发出。实战演练当天的阵风风速、72小时累积雪深等事关雪上赛事的重要预报信息,在专报上一目了然。

作为冬奥气象服务人员,驻训的每一天,他们都按照赛时流程、标准开展服务,不仅要制作发布各类预报产品,还要实战检验“三维、秒级、多要素”的冬奥气象监测系统,推动各项冬奥气象科技新成果落地应用。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实现“分钟级、百米级”赛场气象预报!

9时,李彤彤来到张家口赛区气象中心,接替了刘昊野手中的工作。她与刘昊野分属“日班”和“夜班”。匆匆道一句“生日快乐”后,李彤彤开始了忙碌。刘昊野则着手为此后几天进驻古杨树场馆群的预报服务做准备。“四年来,尽管已经踏遍云顶滑雪公园和古杨树场馆的每一个角落,但大家仍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他说。


相识

2017年10月,两人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冬奥气象预报员培训班。当时,这批预报员是从全国各地气象部门选拔而来的。刘昊野来自河北省秦皇岛市气象台;李彤彤来自邯郸市气象台,也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名“95后”。

“那一批的16个人中,只有彤彤1个女生。”刘昊野回忆着。

故事的开端,源自两人的《山地气象学》远程课程。山地气象科学在我国气象领域属于短板,却决定着许多雪上赛事的气象服务水平。这门课程是纯英文的,大家大多“零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刘昊野和李彤彤分别负责前后两个章节的分享,并都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那段时间,他们彼此帮助,也逐渐彼此吸引。

在李彤彤眼中,刘昊野特别有钻研精神。作为气象预报员,他甚至自学了系统研发。如今,崇礼团队的一些系统本地化应用,就有他的贡献。

而在刘昊野心里,李彤彤不仅业务能力强,又能吃苦。每年,他们要在冬奥赛场集训5个月。这里的工作强度极大,预报、服务、科研都要参与,甚至还要学习滑雪。

生活中,帮一把;工作中,扶一下。就这样,两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了彼此的依靠。


礼物

在冬奥气象团队中,刘昊野和李彤彤确实有些“与众不同”。对于大部分抽调来参加冬奥气象服务的预报员来说,每年集训的5个月,可谓“抛家舍业”。但对于原本工作单位相隔700多公里的他俩来说,集训反倒是“团圆的时刻”。

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份“团聚”背后饱含酸甜苦辣。就像这天两人分别值“夜班”“白班”一样,有时候一天也只能见一面。但他们依然格外珍惜这段集训的日子。“既然冬奥会给我俩牵了‘线’,服务好它,就是我俩共同的心愿。这段备战的时间,一分钟都不能浪费。”李彤彤眼里有光。

11时、16时、17时30分……时钟滴答,各期预报产品准点推出。工作告一段落,她急匆匆地跑了出去——去拿她七天前为丈夫订的生日蛋糕。蛋糕取了回来,入夜后的冰雪小城归于宁静。丈夫却没在宿舍。原来,为了全组成员和气象设备及时入驻古杨树场馆群,刘昊野去帮忙“搬家”了。

吱呀——门开了。丈夫的脸庞在-10℃的天气里被冻得通红;而一个拥抱,便能温暖所有。

烛光中,雪上气象情侣共同许下愿望。

这愿望,有的事关他们彼此;有的则属于一年后——十几亿人共同的冰雪之梦。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王亮 段昊书 王旭海)